移民陶渊明原文
一、原文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巅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二、译文
流浪在外的人总想着回到原来的地方,池塘里的鱼总是思念着原来的水塘。
在新开垦的田边劳动,清贫归隐田园。
方形的屋舍十余亩,茅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树荫遮挡着屋檐后方,桃李树花开在屋前的堂前。
远处隐隐约约可见村庄,村庄上升起的炊烟依稀可见。
夜晚在深巷之中传来狗吠声,清晨在桑树之巅传来鸡啼声。
门庭院落没有尘埃杂乱,空旷的屋舍中还有剩余的空闲。
长久地生活在禁锢的环境中,现在终于能够回归自然。
陶渊明的《五柳先生传》原文
1. 引子
陶渊明(365-427),字元亮,号五柳先生,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田园诗人。他的《五柳先生传》是一篇自传体散文,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思想情趣。
2. 五柳先生的姓名与住址
吾本弱者,德薄而志微。偶然遂成名焉,曰五柳先生。贱而好群,不择老幼,交朋友。尝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焉。恍惚须臾,便已十余年。余家贫,耕植不足以自给。幼稚盈室,缊袍敝衣,处其间,然不改其乐。已耕当问垄,凡今疲役,甘而如饴。
3. 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
先祖居晋陵,吾家世仕仕汉。自曾祖以来,仕于晋。先人有集,吾常读之,想见其为人。少时壮且厉,每自比管仲、乐毅,则不能攀其万分之一。然颇自得。常著文章,自娱自乐。
4. 五柳先生的隐居生活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。学稼圃,耕桑织麻。自给自足,乐在其中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。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常携壶觞于邻里求酒。
5. 五柳先生的风度
余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。好读书,不求甚解。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常携壶觞于邻里求酒。醉则更喜,稍醒即反。因复更求。洒脱不羁,随心而行。
6. 后记
如此已凡二十余年矣。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而治,其乐无穷。欣然自得,不慕荣利。
陶渊明《陋室铭》原文
一、简要介绍
陶渊明,东晋杰出的田园诗人。他一生清贫淡泊,隐居田园,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。《陋室铭》是陶渊明传世名作之一,该文借陋室自况,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、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。
二、原文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曰:“何陋之有?”
三、赏析
1. 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怀
通过对比山、水与陋室,陶渊明强调了外在名利与内在德行的差别,表明自己不以住处简陋为耻,反而认为有德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足。
2. 营造隐逸怡然的环境
苔痕、草色、鸿儒、金经,勾勒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美好场景。他远离尘嚣,与志同道合之人谈笑风生,享受着精神上的富足。
3. 体现了洒脱旷达的胸襟
陶渊明引用诸葛亮和扬雄的故事,表明自己是光风霁月的隐士,不甘于世俗的追名逐利。文中表现出一种洒脱旷达的胸襟。
4. 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
全文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,既表现了作者对陋室生活的满足,又暗示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