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十万人移民贺州始末
起因与背景
上世纪80年代末,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,四川省受灾尤为严重,大量人口面临生存危机。为缓解灾情,国家决定实施“移民扶贫”工程,将部分四川贫困人口搬迁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。
选址与规划
经过综合考察,广西贺州被确定为四川移民搬迁的目的地。贺州地处广西东北部,气候适宜,土地资源丰富,具备良好的移民安置条件。
移民规模与安置
从1989年开始,四川省分批次组织移民搬迁至贺州。截至1996年,四川共有10万余名移民迁入贺州,其中大部分来自资中县、隆昌县、内江市等四川南部地区。
移民安置主要集中在贺州下辖的昭平县、钟山县、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。当地政府拨出土地,为移民建设新村,保障其住房、生产等基本生活需求。
移民融入与发展
十万四川移民来到贺州后,积极融入当地社会。他们勤劳肯干,发扬“川娃子”的敢闯敢拼精神,逐渐在贺州扎根发展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移民后代逐渐成长,成为贺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他们传承四川文化,同时融入贺州当地文化,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。
成效与影响
四川十万人移民贺州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,不仅有效缓解了四川干旱灾害带来的贫困问题,也带动了贺州经济社会的发展。
移民为贺州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,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升级。同时,移民后代通过教育、就业等方式,为贺州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。
四川移民的到来也丰富了贺州的人口构成和文化内涵,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。
四川十万人移民贺州移民数量
1. 总体移民人数
四川省十万人移民贺州,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一项大型移民工程。据统计,此次移民共涉及四川省21个县市,移民总数达104,667人。
2. 移民分布
移民主要分布在贺州市的昭平县、钟山县、富川瑶族自治县和贺街镇。
3. 移民人口构成
移民人口以汉族为主,占80%以上。还包括少数民族,如瑶族、壮族、苗族等。移民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,占60%左右。
4. 移民影响
移民贺州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。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,促进了贺州农业和工业的发展。同时,移民也丰富了贺州的人口结构,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。
5. 当前情况
时至今日,四川移民的后代已成为贺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们继承了父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为贺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。
四川十万人移民贺州
一、移民规模
1979年至1982年,四川省响应国家号召,向广西贺州市移民10万人。这批移民主要来自四川盆地地区的广元、南充、绵阳等县市。
二、移民原因
移民的主要原因包括:
1. 四川省人口压力大:四川省当时人口众多,土地资源紧张,需要分流人口。
2. 贺州土地资源丰富:贺州市地处广西北部,土地资源丰富,适合农业发展。
3. 国家政策支持: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移民的政策,为移民提供了资金、物资和技术支持。
三、移民过程
移民过程分三批进行:
1. 第一批(1979年):移民约3万人,主要来自四川省广元地区。
2. 第二批(1980-1981年):移民约4万人,主要来自四川省南充地区。
3. 第三批(1982年):移民约3万人,主要来自四川省绵阳地区。
四、移民安置
移民主要安置在贺州市的钟山、昭平、富川等县。政府为移民提供了土地、住房、生产资料等。
五、移民影响
四川移民对贺州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:
1. 促进经济发展: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资金,促进了贺州市的农业、工业和交通业发展。
2. 改善社会结构:移民改变了贺州的人口结构,引进了新的技术和文化,提升了贺州的社会发展水平。
3. 促进民族团结: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,增进了民族团结。
微信:13246110558
【移民咨询】